江必新:发挥行政审判作用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
此外,学以至圣人还需要一种洒落的胸怀,谦逊的品质,光风霁月的气度,《谦》卦云:谦,亨。
潮汕人的生活基本上还是一个宗族化的生活,我现在还很清楚地记得,当时看费孝通先生的《乡土中国》,余英时先生的《现代儒学论》中提出来的游魂说,给我的启发。主持人:是否可以说,经学被转化为史料,问题不是夷经为史,而是它失去了对中国文化的整体把握,学科分立也导致了碎片化? 陈壁生:经学转变为史料产生的最大的问题是经学的消失,这是最麻烦的。
否则的话,学术研究会越来越变成技术活。但是作为经学史,它的重要性就在于,它是研究中国传统学问的基础性。简言之,是要回到中国传统的脉络,在这个脉络中理解分科问题,而不是外在于这个脉络,完全以西方学术标准来理解分科问题。陈壁生:在一个健康的学术生态里,不同学科之间应该是可以互相交流的,大家面对的其实都是共同的问题,不管是古代的问题还是现代的问题舍一不用者,以象太极。
如果说《系辞》的易有太极……是讲画卦之法,那么周敦颐的《太极图说》则肯定是讲宇宙生成之序。神生效,数生象,象生器。并且,当时还出现了筮史这样的名称,清楚地表明了史官与《易》筮的特殊关系。
当时,人们据《易》筮占吉凶,预测未来,或引《易》议事论物,评判是非,已成为一种社会时尚。筮占而得《艮》之《随》,可从多方面来进行解释,可据本卦《艮》、之卦《随》的卦象来释之,也可依这两卦的卦辞来解释,还可以根据本卦或之卦的卦名来释卦。出于职责要求,先秦史官堪称是《周易》的解读者、运用者、守护者及传承者。前人称易有三义,即变易、简易、不易等。
西周之后,《易》经开始流行,《易》筮渐兴,至春秋时期,占卜方式的垄断地位已经被打破,《易》筮已成为基本上可与龟卜平分秋色的占测方式。不少先哲认为:易之精义实为变易。
殷商时期,统治者大至军国要事,小至生病、旅行、打猎等,都要举行占卜活动。其次,先秦史官的以《易》占筮,在具体操作上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。在《周易》及《易》筮的流行中,先秦史官充当了主要角色。《周易》之基本要素爻的意蕴、卦的构成方式、八卦及六十四卦之间的关系以及十翼对《周易》义理的阐述等等,无不突出地表现出一种变化观。
先秦史官所掌职责非常丰富,堪称是当时的通才,而《周易》是一部既简明又涉猎宇宙万物、社会人生的著作,可谓通学。而《周易》作为图书文献属于当时史官的职掌范围,应毋庸置疑。二是先秦史官掌卜筮祭祀的职责。在先秦史官的这5种职责中,有3种与《周易》有着密切关联。
然而,在每次占筮时,并不会八项内容都讲,因为甲项与乙项的结论很可能不一致,甚至是对立的。他们偶尔表现出的运用《周易》对于具体人和事的发展进行准确预测的奇迹,主要得益于对于《周易》变化观的活用,以及对于拟预测人和事历史、现状的观察和了解。
及陈之初亡也,陈桓子始大于齐,其后亡也,陈子得政。先秦史官以《易》占筮,又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。
例如,《左传·庄公二十二年》:周史有以《周易》见陈侯者,陈侯使筮之,遇《观》之《否》,曰:‘是谓观国之光,利用宾于王。又据《左传·昭公二年》:二年春,晋侯使韩宣子来聘……观书于大史氏。在这方面,先秦文献中多有记载,如《国语·晋语》《左传》庄公22年、僖公15年、成公16年、襄公25年、昭公7年、昭公29年、昭公32年等。在历史上有记载的以《易》占筮论事的各种人物中,史官的人数是最多的。可见,占筮的结果,可以依据多个方面来解释,占筮者多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来作论断,主观随意性表现得非常突出,牵强附会的特点也很显著。我国古代,史官作为信史的记录者、编著者与守护者,其职守显得神圣而庄严。
例如,《左传·襄公九年》:穆姜薨于东宫。尽管有时占筮者在推断中也会结合对历史和现实的了解,但这类占筮法总体上笼罩在唯心主义、神秘主义的气氛之中,并非科学的方法。
原载《光明日报》 进入专题: 先秦 史官 易学 。职掌卜筮,是先秦史官与《周易》关系之最突出的纽带。
始往而筮之,遇《艮》之八,史曰:‘是谓《艮》之《随》。所谓图法,即国家的各种文献典籍,由此亦可知它们为太史所掌控。
王国维先生曾据此断言:史为掌书之官,自古为要职(《观堂集林·释史》)。二是陈国将在那时衰败,后来历史的发展果如其言。《艮》卦卦名之义为止也,即如山岳般静止不动,《随》卦卦名之义为无故也,无故,即没有故处,自然要走出故处,即出走,与《艮》卦的止义相反。在占卜活动中,史官是重要参与者,并且还要将整个过程记录下来,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,这就成了甲骨文亦即卜辞。
从表面上看,周史所得出的两个结论是他占筮的结果,其实,周史在为陈国占筮之前,已对陈、齐等国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定的了解,即先人事而后说卦,在此基础上,再依据《周易》的变化观去分析、推测其前景,就得出了这些结论。在先秦,史官所掌职责范围很广泛,主要有:记言记事、卜筮祭祀、掌天文历法、保管图书文献档案、草拟诏令,等等。
阅读先秦文献的记载,人们有时会为史官们据《易》筮占的准确而感到惊讶。首先,以《易》占筮,凭蓍草这类植物去推断活生生的、千变万化的人事,从根本来说是难以成功的。
而其这方面的败笔与尴尬,正好说明《周易》唯心、神秘思想本身的致命缺陷。(《左传·庄公三十二年》)在先秦,往往是史祝、史巫并称,如:祝史陈信于鬼神(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七》)、用史巫,纷若,吉。
《说文解字》引《秘书》:日月为易,象阴阳也。先秦史官要将君主、大臣等重要人物以及重要事件的卜筮情况,包括内容、经过、结果以及参与卜筮者的言论等记载并保存下来,履行其记事记言的职责,而卜筮方式如果是用《周易》来预测的筮占,则史官所记就相当于《周易》的应用案例写实。此其代陈有国乎?不在此,其在异国。据《周礼·天官》:史掌官书以赞治,又据《周礼·春官宗伯》:大史掌建邦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外史掌书外令,掌四方之志,掌三皇五帝之书,掌达书名于四方,明确记载了史官之掌管图书典籍的职责。
在不少人眼中,作为卜筮之书的《周易》有几分神秘,甚至有几分荒诞。在先秦,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,史官们对这一职责的履行可谓是不遗余力。
这是从字形来释易,易原为象形字,上日下月,日为阳,月为阴,阴阳交合变化成宇宙间万事万物,阴阳者,变化也。根据《左传》《国语》的记载,春秋时期人们讲《周易》要讲下列八项,即本卦卦象、之卦卦象、本卦卦名、之卦卦名、本卦卦辞、之卦卦辞、本卦变爻爻辞、之卦变爻爻辞。
然而,内涵、特点等方面似乎相去甚远的史官与《周易》之间,在先秦时期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近代学者兼诗人朱自清就说:《周易》原只是当时一部切用的筮书(朱自清《经典常谈·周易第二》)。